close
新生資產階級迫切需要發展科學,而還「處在收集材料階段」的自然科學又需要哲學在方法論和認識論上給以指導,這樣,認識論問題便成為近代哲學的最重要的內 容,隨之也就產生了兩種認識論:一部分人注重力學的實驗和經院歸納法,並使之絕對化,形成了近代的經驗論,代表人物有培根、霍布斯、洛克等。另一部分人則 注重數學的理性演繹法並同樣使之絕對化,形成了近代的唯理論。經驗論以「凡在理智中的無一不在感覺中」的原則為前提,認為一切真知必然起源於感覺經驗,沒 有感覺就沒有認識,感覺經驗是認識唯一可靠的來源。與真知的來源問題相聯繫,經驗論推崇經驗歸納法,強調感覺經驗的重要性,但忽視理性思維的作用,不能科 學的說明知識體系何以能夠建立起來的問題;由於經驗論者片面強調感覺經驗,貶抑理性思維,以至於把感覺看作是唯一的實在,把經驗論推向極端,邏輯的走向唯 我論和不可知論。



在近代哲學之初,一些哲學家認為一切知識歸根到底都來源於感覺經驗,所謂科學知識--主要是實驗科學--乃是對於感覺經驗歸納的結果。而另一些哲學 家則認為,由於感覺經驗是相對的和個別偶然的因而是不可靠的,具有普遍必然性的科學知識不可能建立在這樣的不可靠的基礎之上,如果有科學知識,它就不能以 感覺經驗為基礎,而只能是從理性所固有的天賦觀念中推演而來,唯其如此,我們才能說明科學知識的普遍必然性。這兩種觀念,前者被稱為經驗論,以培根、洛 克、巴克萊和休謨為主要代表,後者被稱為唯理論,以笛卡爾、斯賓諾莎和萊布尼茨為主要代表。


例子

英國哲學傳統從總體上講多盎格魯撒克遜族的嚴謹,少些浪漫。而一個更顯著的特點是重經驗,貶先驗,重歸納,貶演繹,和歐洲大陸形成鮮明的對比,這一傳統多少也被帶到了北美。由於歷史的原因而對英美哲學的忽視,是非常嚴重的遺憾。

文藝復興後不久,英國出了一個赫赫有名的哲學家,就是那句被後世稱道的「知識就是力量」的提出者——弗蘭西斯·培根(Francis Bacon),歷來哲學家中強調歸納重要性,稟有科學氣質的第一人。他嘗試了一些方法彌補單純枚舉歸納的缺陷,所謂單純枚舉歸納是指:觀察到一連串重複相 同事件後就斷定以後也一直發生該事件,然而,恰恰下一次就出現了不同的情況。培根認為需要對觀察到的現象進行整理。由於他貶惡科學研究中必要的假說、演繹 和數學方法,所以他的歸納法是有很大缺陷的,但他對科學和哲學的歷史功績不可磨滅。

在1688年英國光榮革命時期,誕生了一位對整個資本主義世界具有極深遠影響的哲學家,他就是約翰·洛克(John Locke)。他是一個幸運兒,因為很少有像他那樣,現時的革命完全符合自己的學說的精神的。而在這個革命之後,「英國至今也不感覺有任何革命的必要」。 洛克哲學內容比較廣,羅素概括了兩個方面,一是認識論,二是政治哲學。代表作《人類理智論》涵蓋了他的認識論,他的經驗主義是非常大膽而徹底的,從笛卡爾 到萊布尼茲,都說我們的知識有許多不是從經驗來的,但他認為:「我們的一切知識都在經驗裡紮著根基,知識歸根結蒂由經驗而來」。這個觀點聽上去比較能為現 代人接受,也更接近唯物主義的態度。然而有趣的是,洛克的後人卻順著他的經驗主義走向了主觀論和懷疑主義。經驗主義作為哲學的一個流派和後來德國的唯心主 義對立自不待言,洛克的更重要的意義,我看在於他的道德與政治哲學和與他的認識論吻合的精神氣質。洛克哲學給人的印象是樂觀、謙遜而寬容,這可以從他的經 驗主義對任何主張,「給予他的同意程度取決於支持它的蓋然性證據」看出;洛克的道德原則,一部分可當作邊沁的先驅看,認為人類被追求幸福快樂的慾望驅使, 以此為淵源,理成章地,在政治哲學中提出關於自然法、社會契約、私有財產、約制和均衡的觀點。這些概念已經相當成熟,後被介紹到法國又經歷了一些補充完 善,如今已經深入美國社會的骨髓。需要注意的是,洛克的道德觀點不能等同享樂主義,他的一系列約束條件中最首要的一個規定是人按照理性行事,這裡多少能令 我們想到斯賓諾莎。

洛克之後,他的兩個重要追隨者之一貝克萊(George Berkeley),將他的經驗主義,演化成了主觀唯心論。他借兩個叫費羅諾斯和海拉斯的人的辯論,否定物質的存在。關於客觀存在的事物,貝克萊總設法取 消它。例如海拉斯認為有誰也不感知、不在任何人心中的房子。費羅諾斯回駁說:這房子就在海拉斯心中。羅素替海拉斯設計的辯詞非常有趣:二整數相乘的乘法的 數目無限,而若干個(事實上無數個)是(任何人)從未想過,但是確實存在的。

另一個洛克的繼承人是休謨(David Hume)。羅素形容到了休謨,經驗主義終於走到了「死胡同」——「沿著他的方向,不可能再往前進」。「反駁他一向是形而上學家中見的一種時興消遣。」 「在我看來,我覺得他們的反駁沒有一點是足以讓人信服的。」他否定因果關係是邏輯推理的主張,而歸為經驗的東西,即「因為甲,結果乙」,並非是甲中有產生 乙的力量,而是關於甲乙二事件關連(經常相連)的經驗促使我們說「因為甲,結果乙」。休謨也拿「信念」為例,認為信念是「與當前的印象有關係或者相聯合的 鮮明的觀念」。這樣,他自然而然地主張,甲和乙的屢次連結並不成為預料兩者將來也會相連的理由,這就是和在培根一節中論述的單純枚舉歸納類似的困難。懷疑 論以完全否定歸納原理為依據,終結了經驗主義。反駁休謨已經被後世學者的失敗證實,雖說休謨的哲學是一種「不好」的哲學,可它難以辯駁,何況懷疑主義對某 些輕信而言不啻為一劑良藥。

經驗主義因洛克的寬容產生和也因休謨的敏感而終結,可見有其不完善的一面。但是作為認識論觀點,尚觀察和理性,有著積極的意義和極大的優越性,在羅素看來至少優於當時其他所有的派別。

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    創作者介紹
    創作者 lili99110 的頭像
    lili99110

    答案最後一分鐘才解開

    lili99110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